首页- 新闻中心- 新闻聚焦- 杭州日报:肿瘤科医生与患者的“生命”之约

杭州日报:肿瘤科医生与患者的“生命”之约

2019-02-26 阅读量:1955

宫颈癌术后三年终圆母亲梦

肿瘤科医生与患者的“生命”之约

本报讯(记者 柯静 通讯员 方临明 王屹峰)上周四下午,即便临床事务很忙,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外科主任医师于爱军抽了两个小时,去赴了一个特殊的“约会”。在省人民医院产科病房,她小心翼翼抱着小婴儿,与新手妈妈小颖(化名)留下合影。看着照片上酣然入睡的孩子,于爱军比谁都了解这个珍贵儿降临世间的不易。

 

新婚不久查出宫颈癌

       三年前,小颖与丈夫新婚不久,却发现自己阴道经常出血。保险起见,小颖去医院做了检查。但检查结果让夫妻两人如晴天霹雳,在小颖的宫颈处有一个2厘米左右的肿瘤。

当时治疗方法很明确,要进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,也就是说,要把宫颈连同相邻的子宫与宫旁组织等一并摘除,清扫盆腔淋巴结,尽可能阻断宫颈癌的转移之路,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宫颈癌手术首选方案。

然而切除子宫,意味着再也无法生育。小颖与丈夫到处咨询,最后找到了省肿瘤医院妇瘤外科主任医师于爱军,生命之约就此开启。

       在于爱军的诊室,面对小颖那双渴求的眼睛,和强烈保留生育功能的意愿,于爱军决定一试,为小颖切除肿瘤,并留住一份成为母亲的希望。

 

保育之路步步惊心

       于爱军耐心详细地告诉小颖,宫颈癌保育必须通过的三道关卡,即术前检查、术中冰冻和术后病理均符合保育要求。“要保育的前提是患者生命安全有一道防线,所以手术中环环相扣。”于爱军说。

手术当天,于爱军在狭小的盆腔空间里仔细地切除宫颈癌病灶,为保留子宫和子宫的功能,尽可能不破坏子宫的每一根血管、神经和韧带,并完整地切下宫颈组织。30分钟后,冰冻病理结果回报:未发现淋巴结转移迹象。保育的第一步成。时针继续爬行,第二次冰冻提示:切下组织的边缘没有肿瘤累及,术中冰冻符合保育要求。

于爱军松了一口气,手中的动作却并不停下。为了让小颖此后的孕育之路走得顺畅些,于爱军为小颖的手术进行了术式改良。“不少病人虽然保留生育功能,但流产率率很高,怎么让术后的病人易怀孕可生产,这是我们在临床上长期探索的。”于爱军说。她在小颖的子宫口扎上了环扎带,松松一个结,让婴儿可以在小颖的子宫内顺利成长。

手术后,小颖恢复得不错,持续复查,全情信任,让她和于爱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
 

有保育需求的女性增多

两年复查完全正常后,小颖提出想试试怀孕。于爱军为她保驾护航,20185月,历经千辛的小颖怀孕成功。“她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我,我真是打心眼为她高兴,家人的支持,再加上我们医生出把力,让她平安产女。”于爱军说。

在于爱军的电脑里,有一个文件夹里面放着一批婴儿的照片。“这些宝宝都是珍贵儿,她们的妈妈闯过好几关,才把她们生下来,为母则刚啊!”这几年,在于爱军记忆中,曾经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,经过严格的治疗前评估,实施保育治疗,成功产下宝宝的有五位。

“当下生活质量要求提高,在治疗妇科肿瘤的同时兼顾考虑保留生育功能,这已不仅是个医学问题,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。”于爱军说。

据了解,宫颈癌在我国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,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于第一位。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5年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0万例,死亡约3万例。

在过去的十多年中,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,而且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提前了约10岁,呈现年轻化趋势。甚至还有许多30多岁甚至更加年轻的病人。而这些尚未生育或者是计划二孩的女性,为她们保留孕育的土壤,开启生命之约,是一种挑战。于爱军说。

 

 

癌后通过“试管婴儿”,终圆母亲梦


经过两年复查,情况稳定后,小章提出想怀孕。为此,于爱军医生第一时间联系了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生殖中心主任舒静,请她帮忙,并仔细交待了小章的病情。


舒静主任说,小章的子宫保住了,但由于切除了宫颈,原发肿瘤的部位自然妊娠有一定的困难,在肿瘤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尝试试管婴儿,依然有生育健康孩子的可能。


同时,两位专家进行了综合评估:试管婴儿的胚胎移植难度较大,怀孕后早产和流产的风险也增加,孕期免疫力下降肿瘤复发的风险也存在。


小章与专家仔细沟通之后,最终决定放手一搏。在专家的保驾护航下,去年5月,怀孕成功,她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于爱军医生报喜。


“去年,我在台州双下沉,小章是仙居人,知道我在台州还挺着个7个月大的肚子专程来看我,真的很感动。”于爱军医生说,上周四得知她顺利生下女儿,自己也迫不及待来看望她们母子,留照纪念,并保存了下来。


在于爱军医生的电脑里,有个特殊的文件夹,放的全是婴儿的照片,这都是她亲自治疗过的宫颈癌患者产下的孩子。“癌后生子,闯过好多关,实属不易,为母则刚啊!”

 

 

延伸阅读

宫颈癌早发现早预防

于爱军告诉记者,长期持续感染致癌型人乳头瘤病毒(HPV)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,而性行为是传播HPV病毒的主要途径。数据显示,60%-70%的女性一生中会感染HPV病毒,但是这种感染一般可以在一两年内被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清除,只有少部分人无法消除体内的HPV病毒,导致持续感染,长期可诱发宫颈癌。对于宫颈癌要尽量早发现、早干预,接种HPV疫苗,将病变阻断在萌芽阶段,从源头上遏制宫颈癌的发生。

相关新闻